殯葬事業的新創轉型與商機觀察分享--陳家聲教授
首先要佩服並感謝前理事長楊大德學長籌劃今天這場生命教育的分享會,『死』對傳統一輩的人一直都是一項忌諱,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談或交流分享這一主題,深怕會觸怒他人!而今天三位的講者都是新世代的年輕人,而台下的聽眾含括了各年齡層,顯示大家對這一主題的關切,或許有著不同的動機:好奇年輕世代對『殯葬』行業的態度與創業,或許想增加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或許想瞭解新時代裡對殯葬、生死的看法!不論是何種動機,相信與會者都能獲得自己的答案!
本次的分享貴賓有:
林芳如女士/龍巖(股)公司處長特助:【傳統殯葬產業的轉型與創新-生前契約的突破嘗試】
郭憲鴻先生/冬瓜行旅創辦人:【生命禮儀服務的反思與創新-對於既有成規的挑戰與傳統重生】
楊奇軒先生/暮浴寵物水化善終創辦人:【寵物生命事業的突破與創新】
還有兩位與談人:
蔡友月老師/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周文海老師/生生學塘創辦人。
單程旅行社創辦人郭憲鴻先生,首先以:『生命禮儀服務的反思與創新-對於既有成規的挑戰與傳統重生』開場,從父輩的殯葬世家開始分享,從小經歷的傳統殯葬行業的狀況,看到行業的許多陋規與封閉,深深感受時代變了,但殯葬行業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特別是傳統的儀式,似乎延續著農業時代的儀式,雖然在喪禮過程大家行禮如儀,卻沒有追思感恩的氛圍。行業都是蕭規曹隨,重儀式、程序,但儀式僵化、沒有溫度!沒有跟上時代變遷的生活節奏與喪葬過程的文化深意。也就是喪葬儀式失去意義!活動過程無法從往生者的生命旅程與故事觸動親人、朋友的情感與美好記憶,進而帶出感動!
郭憲鴻先生身為殯葬業的二代,卻從人文的角度出發,選擇一條不一樣的創業路!他把自己定位為:『好好的說再見』,而非只是儀式的執行者!重新設計整個服務流程,包含與臨終者的對話交流、傾聽,以及連結家人共同參與整個儀式過程的規劃設計,這也是服務業『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
郭憲鴻先生分享了臨終個案的服務過程,也是創新的『生前告別式』!讓死亡對臨終者與家人能有美好而愉快的相處,讓死亡不在是可怕與過度悲傷!這種將葬禮儀式的服務提前到臨終生前的美好經驗創造,除了給個案及其家人重新認知生命故事,也改變了消費者、社會大眾對殯葬行業的重新認識!葬禮不再是僵化無感的儀式!而是『生命教育與成長的過程』!讓人從生命關鍵時刻,能夠『向死而生』,重新認知生命的意義!這對臨終者、家人,甚至社會都是一場極具溫馨感動的故事敘事。這也是郭憲鴻先生所說的:『重新定義喪禮,重拾告別的溫度!』、『一千場喪禮,就該有一千個好故事。能夠啟發人心。』
人生旅程是單向的,無法重來,如何在旅程終了時,能夠盤點個人的生命歷程,儘管生活過程中有許多起伏、挫折,但都能經歷而走過去!這也是郭憲鴻先生將其公司命名為單程旅行社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勇者,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故事,透過回顧整理生命旅程,常讓人覺得自己也有美好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回顧生命旅程中有許多貴人能夠適時協助、關懷,說出許多生命的感動,以及對生命貴人的感恩,如父母、老師、親朋好友…,也不枉此生!
接著是林芳如女士分享龍巖公司在傳統殯葬產業的轉型與創新認知與作為,她用了一個感人的新標題:『看見台灣生命產業』。佩服芳如學長,曾接受台復會支助參與全球赫特獎的創業競賽,並獲得第二名。她從台大機械系畢業,以優秀的學業及能力,前景大好,卻在畢業時投入了殯葬業,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她以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開場白。回顧『禮』的本質與意義,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能夠『留禮去俗』,在台灣今天的社會氛圍下,別具意義!很多人早已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龍巖公司從DAY 1開始就將『殯葬業』視為是『生命藝術的創新產業』!龍嚴的使命:因為每個生命都是藝術,龍嚴為服務『生命』而存在,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可貴,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期待的生命樣貌!讓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能被溫柔地記得!成為精神文化的延續,也是專屬你的Legacy!
看著她的簡報大綱,1、商業運營:打造值得信賴的生命產業品牌;2、空間*情感*Legacy:承載情感記憶的場域,重塑人們對告別的想像;3、永續與精神文化的實踐:不單是ESG,更是以『人』為核心的長期價值選擇;4、未來展望、挑戰與合作機會:WHAT is YOUR Legacy? 呈現著商學教育的嚴謹訓練。
龍嚴在全台有12做會館,有生前預約規劃,還能獲得安藤忠雄的青睞,規劃設計生命藝術園區,期望生命藝術園區能夠成為人們自然而親近、家人同遊的場所。如同日本的淡路島,從乏人問津的北方小島,成為人們親近自然、旅遊的選擇,具有永恆的價值。安藤忠雄在建築中充分展現人文精神與價值:『最美的天堂,不在天上,在人間。』龍嚴透過公益分享會、銀髮族關懷、陪伴暖心房、獎學金計畫、助學圓夢…等各種活動拉近與人們的距離。
最後一位是暮浴寵物水化善終創辦人楊奇軒先生,主要是針對認識到目前毛小孩、寵物等也是一個巨大商機,許多寵物主人長期對寵物的相處關懷,也對寵物產生了巨大情感,因而也希望透過對寵物的往生進行類人似的善終關懷,這也是一種情感抒發所帶來的服務價值。市場有需求,就可以透過服務來創造價值。由於寵物大小不一,楊奇軒自己開發設計了水化處理的設備方式,創業初期本來期望賣設備來獲利,但是機器用不壞,少有人購買,因此轉向寵物的臨終告別服務,透過水化處理可以保留較為完整的骨骼作為紀念。當然,進行擬人化的告別儀式也是服務價值的衍生。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蔡友月老師,從文化的角度談社會對『死亡』的忌諱,讓透過提問讓每個人分享最早從幾歲開始對『死亡』有認知,同樣的強調在時代變化下,對於喪禮儀式的重新認知與定義是殯葬行業服務創新的重要起點!特別是在親人臨終往生時,如何讓親人能有圓滿一生的幸福美好記憶,家人、親友能夠透過『向死而生』,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詢與感動。
周文海學長,果然是經營管理大師,透過創業需要思考的市場機會之外,更重要的是認清市場需求、明確客戶是誰?瞭解客戶的需求,然後設計服務的商業模式。文海學長同樣的強調服務業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出錢的人就是老闆!如何讓老闆滿意,就能創造價值。對於需求有許多滿足的方式,而這受到社會文化等的影響。新疆人的天葬,埃及人的木乃伊,火化、土葬、樹葬、海葬…等有著不同的方式,瞭解客戶的需求,提供客戶滿意的服務,就是價值創造的歷程。這過程有許多商業模式的創新。
這場分享會,陳述了喪禮儀式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意義!透過重新定義喪禮儀式的重要性與服務方式,融入新時代的文化內容與消費認知,而非僅從傳統儀式程序做改變就能衍生出許多創新!簡單的如將葬禮的服務,向前延伸到臨終的關懷、心理諮詢與協助、家人關係的重建、讓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決定自己喜歡的告別方式;如何轉化『死亡的痛苦別離』成為美好的人生故事的回憶與感恩;如何陪伴生者渡過喪失親人的傷痛期,從負面情緒轉化成為正面態度;……等,這也是華人社會長期所忽視的生命教育過程,當然在人文主義下,能夠發展成為生命教育產業是樂見的發展。
2022年曾熱播的一部電影《人生大事》,講述的就是點亮夜空的“種星星的人”——殯葬師的故事。“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看見了新世代把傳統殯葬行業轉變為生命禮儀師:讓生命點亮生命。佩服年輕一代這樣的認知思維與創新創業努力。同樣地,老一輩的人也需要以開放的態度重新認識與體驗『生與死』的議題。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功課,可以從人文關懷與生命教育的新認知感受生命的意義及旅程。祝願每個人的生命旅程是愉快的、幸福的!
從這次的分享中,瞭解當前殯葬行業仍在轉型的初步階段,對於數位科技的運用仍止於影片的傳播、觀念的分享介紹!然而,數位、數智轉型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潮流,數位孿生、AR、VR、GAI的影片生成等已經是普遍的趨勢。早在30多年前就有網路業者在談虛擬墓園與利用新媒體製作當事人的追思感恩紀念!以今天成熟的數位科技這種應用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不是問題,內容創作、生命旅程故事的撰編,臨終者與家人、親友的諮詢輔導,關係的重建,以及如何從服務生命旅程故事的回顧與撰編過程,能夠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天上的星星!多麼美好的故事與情境!真的做到如龍嚴公司所期望的生命藝術的創作,讓死亡不再是恐怖、可怕、悲傷的事件!把歌詠生命成為生命產業、生命教育的使命,這樣的產業人才素質肯定與當前殯葬行業存在著極大落差,但個人相信是能夠做到的!
如果在延伸一點,暢談數位科技對生命產業的轉型與創新,必然會帶來許多顛覆,包括了對目前生命事業企業的營收結構與來源會有巨大的衝擊:如實體塔位將被數位虛擬塔位所替代!生命會館的意義與定位也需要重新思考!如果從生命教育、生命事業的角度思考,商業的模式、服務的商品、組織運營方式、人才素質…等,將有許多創新創業的機會!大家可以發揮創意探索生命教育、生命事業產業的前景與創新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