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第四次理監事會議暨專題演講

第四屆第四次理監事會議暨專題演講

陳家聲教授

本月份的專題分享,邀請到林家振教授,從其豐富的產業經歷分享AI人工智慧的產業發展與投資趨勢,林教授曾任職於全球電信巨擘AT&T,現為美國安卓樂資本Andra Capital合夥人,專注於全球科技產業的投資,提供了專業且深度的AI人工智慧的產業發展與投資趨勢,會後也提供其簡報資訊與學長分享。這部分大家可以自己閱讀。

本人將以個人閱讀的相關內容,特別是在六月份舉行的 2025 YC AI Startup School 及 2025 AI Summit 大會的主要內容報導,其中有許多創新觀點,或可以稱為對AI發展新趨勢的拐點!個人從 2025 YC AI Startup School 及 2025 AI Summit 兩個世界級大會的內容,分享對 AI 產業發展重要趨勢,其中內容顛覆或轉變對當前AI發展的認知!
YC,全稱YCombinator,是全球知名的創業孵化加速器,也被稱作“矽谷的黃埔軍校”,它孵化了Airbnb、Stripe、Dropbox、Reddit等一系列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
YC每年舉辦兩次的Demo Day(專案展示日),這是全球科技投資創投關注的“創業奧運會”,而YC所所扶持的公司,會被視為代表著未來3 ~ 5年的科技風口。今年6月,YC創新改變傳統的Demo Day方式,舉辦前所未有的大會:AI Startup School,將目光從創業初期『項目』融資路演轉向早期『AI創業者』,還邀請在學學生參與,並在全球範圍內經過篩選的開發者、AI愛好者和早期創業者。這顯示著:YC在主動塑造AI創業生態的野心:與其被動等下一代創業者的出現,不如從人才培育、敘事引導、工具下沉、資源引流全面介入,構建一條完整的AI創業生命週期路徑;YC正在從“工具搭建者”轉向“敘事標準制定者”。(Cat Pi,2025)換句話說:YC期望主導未來AI的應用典範、模式。這是一種『認知模式』新形態的轉變。
從YC對AI項目的選擇可以反映YC對“AI應用戰場”的重新定位。在2023~2024年間,YC支持的項目大多集中在“大模型調優”與“低代碼平台”方向,但從2025年春季項目開始,近一半以上轉向AgenticAI——即圍繞特定場景,構建由LLM驅動、具備自主行動能力和多輪回饋能力的“智能代理”。
這已經不是利用『用LLM模式改變工作方式』,而是積極將模型嵌入企業業務運營流程裡,取代某些複雜的業務工作流。亦即,YC的投資策略已產生根本改變:不再押注『誰的模型更強』,而是押注『誰能讓模型替代人,真正完成工作任務、創造價值!』
馬斯克在YC AI Startup School中預言:“我認為數字超級智能(digital super intelligence)不會晚于明年出現,強調誰有資格主導對它的定義、控制、監管與利益分配。在這場AI大潮競爭中,資源將成為決定性的變數——GPU、能源、社會許可,這三者不是AI創業團隊自身可以完全控制的,但它們卻將成為未來創業過程中無法忽視的“環境變數”。亦即,AI創業已從單純的『技術競爭』轉變為複雜的『資源政治』。
Sam Altman描述了對OpenAI的長期規劃—一個具備記憶、多模態理解、個性化行為傾向以及支援外掛程式和代理系統的ChatGPT。值得注意的是:他『系統』取代了『模型』一詞!從Altman的表達裡,似乎陳述著:LLM本身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原始的推理模組,只有當它被嵌入到可控、可測、可配置的工作流中時,才具備真正可持續的商業價值。Altman提出一個關鍵洞察:未來AI成敗的分水嶺,在於它是否能夠承擔整段流程,而不是生成一段文字或代碼片段。『流程性agent』將成為OpenAI商業模式的核心,也是所有創業者需要面對的方向。Altman告訴創業者,不要只卷模型,不要癡迷於prompt engineering,而要在流程設計上成為專家,工程師也必須懂得如何與業務部門合作解決一個企業真實面對的問題,包含了如何做決策、如何敏捷迭代、反覆運算、如何容錯…等。只有當AI智能體能完整集成業務運營流程,在其中插入LLM的推理能力、人類的判斷點以及回饋機制時,AI智能體才能創造實際的落地價值。
Karpathy強調:AI智能體不應該被視為是『功能模組』,而是『行為體』——它們必須能被觀察、測試、規範與訓練;亦即,AI創業不僅是『構建代理』工具,更要重視『訓練行為』:包含了行為的正確與否,合適與否、能否被社會、顧客接受、能否被監管及追責。Karpathy認為在未來的AI系統裡,『行為設計』將成為核心角色,這對創業者的啟示是:你不光要會寫prompt,還要設計『系統如何允許它失敗』、『用戶在它失敗時是否能挽回』、『失敗之後的數據是否可追蹤』——換句話說,你不是構建一個『產品』,而是在『設計』一個新物種的『行動規範』。
從2022年的大模型競賽,到2025年YC AI Startup School對AI Agent浪潮的全力押注,以及從三位巨頭的發言AI正經歷一場認知典範的轉換:跳脫技術導向,轉向『誰能構建一個社會、技術、資源與風險四個維度具有回饋的閉環智能系統』。也就是:AI創業的勝負,已經從『技術、模型性能』轉向『系統構建、創造結果價值』的衡量。
這項結論與紅杉2025 AI Ascent峰會,閉門6小時,150 位創始人的共識結論相似:
下一輪 AI,AI 不再『賣工具』,而是『賣收益』!回歸到企業經營本質: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幫助客戶的成功!企業服務才有營收!這與華為的宏觀的商業模式及知名全球人力資源管理大師Ulrich的信念一致: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以及人力資源部門HR在企業中的角色:促進企業成功!是一樣的!
紅杉資本合夥人Pat Grady 把這句話稱為“萬億美元機會”;英偉達具身智能研究主管 Jim Fan 補上一句:“當機器人能通過物理圖靈測試時,收益 = 自動化的現金流。”
這意味著傳統SI及目前許多所謂的智能軟體企業一樣,
SaaS 邏輯正在失靈:客戶不再為『能用的工具/賣軟件系統』買單,而只願意為能具體增進利潤表的結果掏錢;
創業窗口縮短:誰先把“收益”商品化,誰就搶走下一個十倍級市場。
紅杉合夥人 Konstantine 拋出一個設想:
「未來的 AI,不只是彼此通信,而是組成一個可以交換價值的系統網路。」
這意味著——AI 不再只是被調用的模型,而是可以行動、可以決策、可以合作的經濟參與者。
智能體,不是外掛程式,而是協同完成任務的角色。模型不再是應答器,而是『路徑構造者』。智能體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自主發現建構規則、修正規則的科學規律。』
由於林教授的精彩演講提供的是AI投資趨勢與環境,而作為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更關切如何善用AI來提升企業經營競爭力,因此將此作為提供學長們對採用、發展AI智能體的參考。

返回網誌